• 你的位置:彩乐园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他当过四野两个兵团政委, 因为办砸了一件事, 1955年仅授予中将
    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0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09

    在解放战争的滚滚硝烟中,第四野战军以兵多将广、战绩彪炳著称,从东北打到海南岛,涌现出无数名将。莫文骅就是其中之一,他先后担任四野两个兵团的政委,资历深厚,战功赫赫。然而,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时,他却只被授予中将军衔,与同级别的上将相比,低了一级。

    莫文骅,1910年1月7日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殷实之家。家里开着布店,乡下还有田地,日子过得算宽裕。可清末民初,战乱频发,苛捐杂税让莫家生意受挫,家道渐渐中落。即便如此,父亲对教育看得重,咬牙卖掉布店,供孩子们读书。

    莫文骅每天带着四个铜板出门,两个付船费渡过邕江,两个买口粮,硬是坚持读完了四年新式小学。1925年,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,接触到进步书刊,思想开始萌芽,革命的种子悄然种下。

    1926年,南宁的黄埔军校分校招生,莫文骅考了进去,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,迈出了投身革命的第一步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白色恐怖席卷全国,莫文骅不幸被捕。

    狱中,他受尽毒打折磨,遍体鳞伤,但始终咬牙不屈。幸亏党组织营救,他才得以脱身。出狱后,他短暂迷茫,直到1929年百色起义爆发。这场由邓小平、张云逸领导的起义点燃了他的斗志。他毅然加入红七军,担任机要参谋,从此踏上革命征程。

    在红七军,莫文骅从基层干起,跟着张云逸转战广西各地。1931年,张云逸亲自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他扎根革命队伍,参与了中央苏区的第二、三、四、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。1932年赣州战役,他率领40人的敢死队冲锋陷阵,手部被炸弹炸成重伤,鲜血染红军装,战友冒死将他抬下战场。

    伤愈后,他被调任红五军团第34师政治部主任,负责宣传和思想工作。1934年长征开始,他加入陈赓领导的干部团,担任政治处主任,与团长陈赓、政委宋任穷并肩作战。在皎平渡,他组织部队夜袭敌营,缴获30余名俘虏和大量物资,为红军解决燃眉之急。

    1935年,红军到达陕北,莫文骅被任命为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。次年,学校扩编为西北红军大学,他继续留任,协助林彪、罗瑞卿等领导开展教学,培养革命骨干。抗战爆发后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他出任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,驻守延安,负责后方保障。期间,他与毛泽东频繁接触,聆听教诲,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大幅提升。

    1945年抗战胜利后,他加入南下支队,参与开辟南方根据地。解放战争打响,他被派往东北,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,后升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政委,与司令员刘亚楼搭档,参与平津战役,率部接管北平防务。

    1949年,刘亚楼调任空军司令,莫文骅改任13兵团政委,与司令员程子华、副司令员李天佑配合,南下解放广西。他的履历堪称辉煌,横跨红军、抗战、解放战争,战功累累,资历深厚。

    1949年12月,13兵团解放广西,莫文骅被任命为南宁军管会主任、首任南宁市长,同时担任广西军区副司令,协助司令员张云逸开展剿匪工作。广西地处偏远,长期是桂系军阀的地盘,解放时间晚,社会秩序混乱。

    200多股土匪横行乡里,部分受香港桂系遥控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据统计,匪患波及全省,威胁新政权稳定。莫文骅深知剿匪是巩固政权的头等大事,立即发布“军字第一号布告”,立下军令状,承诺六个月内肃清匪患。

    1950年1月15日,剿匪行动全面铺开。莫文骅调集部队,分片清剿,深入十万大山等匪患重灾区。半个月内,部队击毙和俘虏土匪7000余人,收编桂系残部1.4万人,初步稳定了部分地区局势。然而,土匪并未被彻底打垮。

    1950年初春,恭城、玉林等地爆发大规模匪乱,土匪集结数千人,屠杀群众3000余人,抢夺公粮40万公斤。莫文骅迅速调整部署,抽调8个团重兵围剿,深入山区清巢。部队翻山越岭,连续作战,歼灭土匪3万余人,缴获大批武器弹药,战果显著。

    然而,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中央抽调广西军区部分精锐部队北上支援,剿匪力量大减。土匪趁机反扑,活动更加猖獗。莫文骅只得向中南军区求援,请求增派兵力。21兵团三个师奉命入桂,加入剿匪作战。

    1950年10月,部队再次取得歼匪1.8万人的战果,但匪患仍未根除。毛泽东对广西剿匪进度极为不满,多次致电催促。11月14日,毛泽东电令华南分局,要求尽快清剿残匪,抽调一个军支援广东海防建设,并批评广西剿匪工作滞后。叶剑英奉命赶赴广西,指导作战。

   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,剿匪部队展开全面围剿,深入广西各地,逐村逐寨清查。莫文骅亲自督战,协调军区与地方力量,组织民兵配合正规军作战。经过半年苦战,33万匪特被歼灭,广西匪患基本肃清。

    莫文骅向中南军区报告战果,林彪回电“甚慰”,但对剿匪进度的批评已在中央高层留下印象。1952年全军评级时,莫文骅被定为副兵团级,而非正兵团级,这为1955年授衔埋下伏笔。

    1955年,新中国首次授衔,军衔评定综合考量资历、战功、职务和现实表现。正兵团级干部通常获上将军衔,四野其他兵团政委如萧劲光、肖华、赖传珠分别获大将或上将,唯独莫文骅被授中将。表面上看,广西剿匪不力是主要原因。中央认为,剿匪耗时过长,影响了部队调动和地方稳定,莫文骅作为具体负责人难辞其咎。

    此外,坊间传言他在抗战时期与高岗的矛盾可能也起了作用。莫文骅曾建议由萧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,挡了高岗的路,导致后者怀恨在心。1952年评级时,高岗任东北军区司令,提议将莫文骅定为副兵团级,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授衔结果。莫文骅对中将军衔颇为不满,签字时常署“中将莫文骅”,以示不平。

    剿匪任务完成后,莫文骅继续担任南宁市长,着手重建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。南宁解放时,国民党留下一片烂摊子,商铺关门,工厂停摆,难民流离失所。

    莫文骅把恢复工商业作为首要任务,召集当地商人开会,宣传党的政策,鼓励他们重开店铺。他还找来自己的表兄,一位在南宁经商多年的商人,动员他带头经营,稳定市场信心。没多久,街头巷尾的商铺陆续开张,市场逐渐恢复生机。

    工业方面,莫文骅拨款1万大洋给南宁发电厂,修复老旧设备,恢复供电。柳州、桂林的水电厂也在他的推动下陆续恢复生产,保障了城市用水和电力。他特别重视交通建设,湘桂铁路广西段因战乱几乎瘫痪,设备老旧,铁轨断裂。莫文骅向毛泽东汇报,请求拨款修复。

    获批后,他组织工人日夜施工,1950年1月,铁路顺利通车,极大便利了物资运输和经济发展。他还力主在望仙坡建人民公园,尽管不少人觉得这块荒地不值一用,他坚持规划,亲自勘察地形,安排植树造林,为南宁留下一片绿地。

    1951年春夏之交,莫文骅调离广西,前往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。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对他态度冷淡,工作上多有掣肘,但他仍兢兢业业,组织部队政治教育,完善后勤保障。

    1950年代中期,他转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,负责培养军队政工干部,经常在课堂上为学员讲解革命历史和军事理论。后来,他又调往福州军区,担任副政治委员,参与东南沿海防务建设。1960年代,他出任装甲兵政治部主任,负责坦克部队的思想工作,确保部队战斗力。

    莫文骅一生戎马,经历了从百色起义到解放战争的无数风雨。他在红军时期出生入死,抗战时期守卫延安,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,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。尽管1955年仅获中将,他并未因此消沉,始终以革命事业为重。

    晚年,他定居北京,住在一套简朴的公寓里,书架上摆满革命书籍和军功章。2000年5月31日,莫文骅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90岁。他的墓碑上,镌刻着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”的字样,记录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

上一篇:韩鹏带泰山队训练 西班牙外教现身

下一篇:没有了



Powered by 彩乐园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